核心提示:到了明清两代,不许官员买房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2013年04月01日A07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古代如何调控房价》 西汉:只能购买邻居的房 先说西汉的限购政策。 西汉建国后不久,大约在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朝廷颁布了如下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二年律令·户律》)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说,你想买房,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比方说,小明、小强和小红三人是街坊,小明挨着小强住,小强挨着小红住,在小明和小红当中隔着一个小强。那么,小明可以买小强的房子,小强也可以买小红的房子,但小明却不能买小红的房子,因为他和她"不比其宅"。他们不比其宅,政府就"不许",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 为什么会出台这样奇怪的限购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几个原因: 一、西汉初年土地私有化还不明显,居民的宅基由政府统一划分、统一分配,一户家庭只给一块宅基,政府不希望再出现土地兼并,不希望部分居民坐拥多处宅基而另一部分居民却身无立锥之地。所以政府一方面限制出售:"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二年律令·户律》)凡是国家分给你的房子或宅基,你可以卖掉,但是卖掉之后就不能再申请分配了;另一方面限制购买,"不比其宅,勿许。"想买房可以,问问你东邻王大妈或者西邻赵大爷是不是刚好要卖,要是碰到这种好机会,你就买;要是碰不到,还是打消购买第二套房的念头吧!事实上,一人想买房而刚好其邻居又想卖房的概率是不会很高的,因为这个缘故,西汉初年的住房交易也非常少见。 二、西汉登记人口和房产,用的是很原始的"手实"加"举发"手段。家里有多少人,住多大面积的房子,你自己报,这叫"手实"。万一你为了少交人头税和财产税,少报人口和房子怎么办?不怕,政府鼓励邻居检举揭发,揭发属实,抓你坐牢,没收你的家产,一半家产充公,一半家产用来赏给检举揭发你的邻居,以资奖励,这叫"举发"。邻居们想举发,必须知道你家的底细,如果你经常搬家,像候鸟一样迁徙,邻居是很难清楚你家底细的,所以为了方便邻居们"举发",政府必须把每一户居民都尽可能固定到一个地方长期定居。限制你只能购买紧邻的房子,等于是把你和你的家庭固定到了一处,这样一来,邻居便于检举,政府便于管理。 唐代以后:买房卖房要亲邻同意 进入唐朝,政策又变了。这期间,出台了一种持续了一千多年的限购政策,叫做"求田问舍,先问亲邻"。就是买地皮也好,买房子也好,不光要经过原业主的同意,还必须经过原业主邻居和族人的首肯。 一直到清朝,甚至到了民国,"求田问舍,先问亲邻"的规矩还在局部地区持续,因为亲邻找麻烦而不得不取消交易、退换房产的案例屡见不鲜。 买卖房屋,干嘛还得经过卖方族人和邻居的同意呢?概括来讲,原因无非两条: 一、为了保护宗族财产不流失。古代中国从来不存在明晰的完全属于私人的物权,尤其祖辈遗留的房屋,如果未经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来出售,极可能会引起持久的甚至大规模的同族争斗。 二、跟西汉一样,为了便于亲邻检举,进而便于政府控制每一户居民。简言之,政府人为设置亲邻障碍,必定减少住房交易,必定增加居民迁徙的难度,这样把百姓都固定到土地上,统计人口也好,征收赋税也好,勘破案件也好,都变得很容易。 元明清:限制官员买房 从元朝开始,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购房政策:不许当官的买房。 严格讲,不是禁止所有官员买房,而是禁止蒙古官员在原南宋统治区域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买房。这是因为,南宋刚刚灭亡那会儿,一批蒙古人跑到江南做了官员,这些人嫌分到的公房太小,出去借住或购买民房。借住民房的不仅强拿强要,而且强奸杀人,购买民房的也很蛮横,譬如一套房市价十万,他们只给五千,甚至一分钱不给,弄一张假合同,逼着原业主签字画押。他们这样做,激起了极大民愤,各地义军纷纷起兵抗元。为了抚慰江南、化解民怨,元世祖忽必烈于是颁布了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产业的严令。 到了明清两代,不许官员买房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 明朝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明代律例汇编·万历问刑条例·任所置买田宅》)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让朝廷得知,扒光裤子打五十板,开除公职,最后还要没收你买的房子。 清朝不光限制官员购房,还限制旗人购房,凡旗人去外地工作,胆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其所买房产由朝廷强制拍卖,拍卖所得归政府所有。如发现旗人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当地官员也有责任向朝廷举报,如不举报,一旦查出,跟着买房的旗人一起受处分。 据《河北青年报》《羊城晚报》 |
|到手机版|归巢网-萍乡房产云。在这里60秒看懂萍乡房产、萍乡二手房行情! ( 赣ICP备19011011号-1 )
GMT+8, 2024-11-24 22: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