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以来,萍乡教育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科学指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以展,为萍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教育均衡发展快速推进。通过不断加大推动均衡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和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我市城乡师资差距在缩小,校际之间差距在弥合。
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00%,小学辍学率为-0.57%,初中辍学率为0.8%,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升学率为104.18%
。青壮年文盲率继续控制在1%以内。我市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2006年7.82年,2007年8.76年,连续两年在省政府对设区市政府考评中列全省第2名。
二是教育改革成效突出。我市多年来致力于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建立了以新课程为核心的管理、教学、评价体系,小学作业打分制改为激励性评语、初中构建6个等第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面貌一新。2008年初组建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秋季又开始了高中一年级新课程改革。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2008年,全市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新生10438人,招收普通高中学校新生7496人,职普招生比为58:4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为3349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为33300人,职普在校生之比1:1。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得到均衡协调发展,提前实现了国家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比为1:1的目标。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比例达到132.83%,高中阶段普及率居全省最高水平。
四是素质教育亮点纷呈。我市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教育战略,始终不渝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素质教育亮点纷呈。曾斯彧、李鹤仪同学分别于2004年、2008年获得“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
五是规范管理成效显著。我们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各地各校围绕规范管理要求,完善了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全市教育系统规范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我市教育民生工程在省政府考核中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在省教育厅开展“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市教育局获得全省第一名。省政府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市教育局获得全省第二名。我市教育系统自2000年“3·11”事故以后,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校园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影响全市社会稳定的大事件,保持了教育系统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认真解决社会高度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萍乡四中“用爱心唤醒生命奇迹”被列为全市“十大新人新事”之首,我市教育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全省文明行业。
一、 学前教育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87所(民办256所)在园幼儿48912人,教职工2649人。全市幼儿园占地面积184745平方米,校舍面积129911平方米,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所,幼儿入园率保持在85%以上。 全市幼儿教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一是各类幼儿园发展迅速。我市各类幼儿园从2000年的137所增加到387所,增长182.5%。二是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各级各类幼儿园整体发展。全市共创建省级示范园 7所,市级示范园12 所。这些幼儿园在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带头和辐射作用。三是在园人数增加迅速。我市幼儿在园人数从2000年的25694人增加到48912人,增长190.4%。 全市幼儿教育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参与的管理体制。幼儿教育管理得到不断加强,保教质量稳步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03年,安源区被评为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区;2007年,萍乡市实验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复评;市保育院自制玩具《智能操作屏》获全省评比一等奖并送京参展荣获全国三等奖;芦溪县保育院二、义务教育 目前,全市有小学442所,在校学生140228人,教职工8406人;初级中学91所,在校学生70087人,教职工5262人。1998年,我市就已经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务。此后,我市把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作为主要任务。我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小学辍学率为-0.57%,初中辍学率为0.8%。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升学率为104.18%。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市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06年为8.32年,07年为8.76年,均列全省第二名。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办学行为日趋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全市用于教育事业财政总投入达24.5亿元。全市中小学各种渠道投入资金达2.57亿元,新建校舍58.96平方米,在历史上首次消除了一类危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费教育,中小学超班额现象逐步得到控制,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启发式教学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形式。1992年全省革命传统教育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1997年,我市被评为钱国德育工作先进市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全市涌现了以“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曾斯彧、李鹤仪为代表的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2007年芦溪县代表江西省“两基”验收,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检查并获高度评价,国家教育督导团先后推荐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到芦溪县考察学习。三、高中教育 多年来,萍乡高中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普通高中22所(民办4所),教职工2920人。中等职业学校35所(民办14所),教职工2016人。创建了省重点普通高中7所,省重点建设普通高中5所。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979年的15582人增至33300人,增长213.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3496人,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比达到1:1,提高实现了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达66796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升学率为132.83%,我市提前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秋季,全市普通高中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10月份,省教育厅对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检查后,省教育厅对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职业教育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市职业教育从80年代初开始起步,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1980年,我市职业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人八届九次会议通过决议,要求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把单一的普通中学教育体系改变为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教育体系。1985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宣风等9所高中正式改为职业高中,秋季停招普通高中生,全部招职业高中生。市五中开始办职业高中班,成为市直属的职业中学,全市职业高中发展到15所。1986年,市教育局成立职教科专门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全市职业教育渐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职业教育21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我市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1998年,全市有职业高中29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技工学校3所,共有在校生14831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0.33%。2007年全市共招中职生17098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为55:45,中职在校生35631人,成人教育在校生8019人,高职在校生9042人,2008年在生源减半的情况下,仍招收中职新生9066人,普高7256人,职普招生比为56:44,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萍乡教育大事记 1949年 10月,私立濂溪初级中学与私立凌云女子中学合并,改称私立芦溪初级中学。 省立萍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高坑迁入劝贤堂。 冬,萍乡煤矿开办职工夜校,设高小、初小班,学员600余人。1950年 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12月,改为文教科。 6月,县立小学改称萍乡县立中心小学,为县重点小学。 9月,县立中学改称江西省立萍乡中学。莲花县立初级中学改校名为莲花中学,并开设高中。1951年 萍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称中南燃料工业学校。 7月,省批准私立鳌洲中学、私立金山中学、私立芦溪中学三校合并,改称萍乡联合中学,校本部设青草冲,金山设分校。 莲花县教育科改为文化教育科。1952年 2月,萍乡联合中学改称萍乡县立中学,归县办。 7月,高中毕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1953年 1954年 5月,对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 6月,县政府召开全县高小、初中毕业生代表会,深入进行劳动教育。1955年 4月,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 增办芦溪、上栗、积善三所农民业余初中。 5月,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颁《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 萍乡县立中学改称江西省萍乡第一初级中学。金山分校改称江西省萍乡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 1月,莲花县文化教育科与卫生科合并成文教卫生科。4月,又改称为文教卫生局。 3月,县委通知各级小学肃反运动与党政机关一起进行,并决定抽调教师参加各级学校的肃反工作。1957年 1月,萍乡第二初级中学改称江西省萍乡上栗初级中学;萍乡第三初级中学改称江西省萍乡第二初级中学;萍乡第四初级中学改称江西省萍乡芦溪初级中学。 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各校团组织相应更名。 7月,创办萍乡镇、高坑镇、宣风镇、上栗镇四所民办初级中学。 9月,在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创办湘东、赤山、鹅湖、高坑、腊市、南溪六所初级中学。 9月,莲花县创办九都初级中学。 创办萍乡矿务局职工子弟中学于高坑,1965年迁萍乡(萍矿一中)。1958年 8月,萍乡煤矿学校与煤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江西省煤矿学院。 创办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广寒寨分校;莲花县创办海潭分校。 9月,中等以上学校师生继参加大炼钢铁劳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钢铁淮海战役”,回校后又参加教育大革命。 10月,成立县教育革命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开展“插红旗、拔白旗”的教育革命。 11月,创办萍乡县卫生学校,附设于县医院。创办工业专科学校,附设于萍乡高中(次年停办)。创办师范专科学校附设于萍乡师范学校(次年转入宜春大学)。1959年 1月,县委、县人大发出指示,纠正学校劳动过多的做法。要求认真贯彻“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教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的办学精神。 萍乡钢铁厂职工子弟学校、萍乡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创办。 4月,县教育革命指导委员会撤消。县教育工会并入县总工会。 5月,萍师师专班并入宜春大学。 11月,创办萍乡县初级师范学校。 鹅湖初级中学改称萍乡县城区初级中学。萍乡县第一初级中学改称萍乡县第一中学(增设高中)。上栗初级中学改称上栗中学(增设高中)。 11月,宜春专署文教处在上栗中学召开提高教育质量现场会。 共大广寒寨分校迁鸡冠山,改称鸡冠山分校。1960年 2月,创办共大万龙山分校。1961年 6月,撤消萍乡市初级师范学校。萍乡师范学校列为省重点师范学校。 7月,全国高校统一考试,首次在萍乡中学设考场。 8月,成立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萍乡分校,址设宣风后乐坪,同时将共大万龙山分校并入。 9月,全市国家办的中小学实行分级管理。 10月,停办萍乡卫生学校。 本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压缩中等学校招生任务,调整学校布局。除高中、师范外,初中之招生均照顾就地或就近入学。且除山区外,基本做到不跨公社招生,城市不招农村学生。1962年 4月,对1958年以来在教育革命、反右倾运动中受批判以致处分的教师进行甄别。 8月,创办萍乡镇民办中学。停办共大萍乡镇民办中学。 9月,为减轻国家负担,开始将部分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小学,同时将部分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 撤消萍乡第二初级中学,并入萍乡高中,改称江西省萍乡中学。1963年 3月,开展“学雷锋”运动。调整和健全中、小学管理体制。 6月,萍乡中学列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 7月,市人委发文要求各级党政重视并解决占用校舍、挪用学校经费、抽调教师搞中心工作、改善教师待遇等问题。1964年 7月,莲花县复礼初级中学迁校于良坊,又名为良坊中学。 暑假,市人委组织社会各部门,大力动员贫下中农子女入学,解决流生问题。 8月,萍乡中学初中部(文昌宫)分出,复称为萍乡市第二初级中学。 撤消江西煤矿学院,全部本科生及教师并入山东矿业学院。其中专部改称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萍乡煤矿学校。 创办萍乡市农业职业中学于泰和庵。1965年 8月,复办萍乡卫生学校。 9月,恢复共大萍乡分校,初在宣风盘田,12月搬入吐霞大屋。 10月,复办共大莲花分校,校址迁罗市公社,老红军甘祖昌少将任名誉校长。1966年 6月,全市中、小学陆续停课,开展文化大革命。市委派“文化革命领导小组”进驻学校。 7月,中、小学毕业考试和期末考试一律停止。高中生毕业时间推迟,大学停止招生。 8月,“红卫兵”组织在学校兴起,到处造反,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批斗教师,外出串连,学校领导班子瘫痪。 10月,“红卫兵”组织赴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1967年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013部队进驻萍乡部分学校“支左”。萍乡镇民办中学改称萍乡市人民中学。1968年 1月,小学放寒假4周,教师就地办学习班;中学不放寒假,家在异地的教职工也不享受探亲假。 3月,各级各类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4月,各校开展“三查”运动(查叛徒特务、查有破坏活动的走资派、查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活动)。 8月,撤消萍乡市农业职业中学。 安排1966、1967、1968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家在城镇的上山下乡,在农村的回乡务农。1969年 3月,萍乡师范学校复校。 7月,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大队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 8月,萍乡师范学校迁往共大萍乡分校(宣风)办学,原校舍由萍乡市二中迁入。原二中校舍为萍乡市电机厂占用。 9月,撤消萍乡一中(青草冲),师生并入萍乡中学。萍乡中学改校名为萍乡市第一中学,学制改为“二二”制,春季始业。 11月,贯彻省婺源会议精神,办五七学校,学校冠以“××五七学校”。 12月,萍师附小改称萍乡市中心小学。1970年 1月,中学与公社、农(林)科所、农场合办,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 中专、中学和小学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四年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2月,大专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由群众推荐,基层革委会选拔,领导批准,全市计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27名。1971年 1972年 1月,市文卫组改称教育组。 萍乡师范学校恢复招生,采取推荐选拔的办法招收新生入读。 2月,萍乡师范学校从共大萍乡分校迁回汪公潭,与萍乡中学、萍乡卫校合署办学。 3月,市教育组成立“重建一中(青草冲)办公室”。9月,利用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补偿的20万元,在郊区公社山下大队锁匙湾(今跃进北路96号)建设新校舍。 4月,学校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2日,经市革委会批准,萍乡矿务局、江西矿山机械厂和江西机床厂分别成立技工学校,并开始招生办学。1973年 1月,中专、中学、小学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 3月,调整压缩中学网点和管理体制。高中调整为10所。萍乡师范学校从市一中迁入原二中校址。市中心小学复称萍师附小。 4月10—16日,江西省1973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本市举行。 5月,省革委会批准恢复萍乡煤校,校名改为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并成立筹备小组,教师陆续调回。1974年 2月,中、小学奉命开展所谓“反复辟、反回潮”运动。 6月,进一步调整中学布局和管理体制,增设9所高中。 共大莲花分校开办省内女子拖拉机手培训班,先后培训女机手27名。1975年 6月,市教育局举办教育行政干部理论学习班,学习所谓“朝阳农学院经验”。1976年 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灾难。1977年 1978年 1979年 省教育厅批准本市李幼年、彭其球二名中等学校教师为特级教师。1980年 11月,中小学实行班主任津贴。1981年 萍乡中学列入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中学。8月,宜春师专萍师大专班152名学生毕业。1982年 3月,省市教育、卫生等八个部门联合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贯彻执行《保护学生视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联合通知,要求减轻学生负担,遏止学生视力不断下降的趋势。1983年 1984年 经省政府核准,向城关区、湘东区颁发“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5年 为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全市高中网点再次调整为9所,其于逐步改为职业高中。1986年 元月9日—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县(区)、乡、村三级办学,县(区)、乡两级管理,四区之完全中学由市、区合管变为区管。9月,萍乡电大首次招收普通大专生60人。 1987年 元月6日,全省自学考试工作会议在萍乡市召开。 1988年 元月,萍乡市有218名民办教师选招为公办教师。 3月26—27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集资办学、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60个先进集体、207名先进个人。 8月12—18日,全市进行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专业证书全国统一考试,共有4924人参考。 1989年 元月8日,萍乡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拓宽集资渠道,加强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若干规定»。 3月12-14日,全省人口教育、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在萍乡召开. 3月,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改革萍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各区教育经费由区财政安排,市财政不再下拨。 芦溪区华云乡中学副校长段承鑫 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于9月28日赴京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 10月11-14日,市政府组织市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计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人事局等部门,分为五组,按国家和省部署对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进行五项督导检查. 1990年 1991年 1月,宣风职业中学荣获国家教委、计委、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同时还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 4月,我市荣获省义务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 元月7—15日,我市对中小学校园“六配套”进行验收。确认1991年全市完成校园“六配套”学校总数为503所。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2月,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对芦溪县“两基”进行审查,确认达到了“两基”标准,为全国第三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语文盲县,并颁发奖牌。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
|到手机版|归巢网-萍乡房产云。在这里60秒看懂萍乡房产、萍乡二手房行情! ( 赣ICP备19011011号-1 )
GMT+8, 2024-11-24 08: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